2019 - Training in Japan 日本進修記 (Part 3)


製版 Pattern Making

許多工藝在進入製作前的第一步就是打版,像皮夾這類規格比較制式的皮件作品,也許成品看似大同小異,但即使是兩個成品尺寸設定都相同的皮夾,其版型也會因著不同工匠、不同的製作方式而有不同。

皮夾的版型基本上是以卡片與鈔票的規格為基礎,而手縫皮件在更講究的情況下,則需要在決定作品尺寸之前,先決定這個作品要使用幾號間距的「斬」來製作,我這次選擇使用3mm間距的斬,這也是小物常使用的間距。

我先畫出(決定)了內夾層的尺寸,接著GO-san以我的版型延伸,依序畫出每個裁片的版型草圖,再進一步解釋每一個尺寸數據的意義,雖然版型看起來是很熟悉,但因為有些製作方式與我過去習慣不同,要是沒有經過解釋,其實光看版型我也沒辦法完全理解。

傳說中的紅色拉鍊長夾,那個間距應該是2.25之類的吧XD


有很多次,我切好之後覺得應該可以了吧!然後給GO-san檢查,他看一下之後又會繼續切切切,修掉一些「毛邊」......




あられ 

工作室還有一位成員,あられ (A ra re),是「米菓」的意思,她已經十二歲了,平常都在工作室緩慢遊走,她非常乖,即使工作室放滿皮件、包包、工具,也不怕她搗亂,只是會偶爾在GO-san旁邊撒嬌,參與我們的工作,幫忙一起檢查我有沒有做好......

GO-san從2006年開始紀錄あられ的點點滴滴,超可愛!! 
http://gobag.jugem.jp/?eid=1616

-


花了一整天的時間,終於把這個皮夾大大小小的版型算出來、畫出來、切下來。
-

版型完成後隔天,GO-san帶我到儲藏室選擇皮料,先是被這個拉門櫃的空間給震懾,井然有序的分類看了就是舒服!(決定回台灣立馬改進)

-



Buttero Leather

來到這裡還是喜歡這一味,義大利Conceria Walpier皮廠的Buttero系列皮料,是的,就跟我平常工作室裡使用的皮料相同。我先是被那個少見又高調的綠松石色(Turquoise)給吸引,選擇作為皮夾內層應該不錯,而外層就決定使用藍色,讓整個皮夾外深內淺,有一致性的色調。


-

講一些真心話,有些人會有「台灣無法取得跟OOXX一樣好的材料」這種誤解,台灣市場小,使用的人自然也少,但並不代表「沒有」,用心的人都是會想辦法的,尤其近年在跟不同國家的人交流後,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已經是相對方便的了,還有幾個佛心供應商進口這些高級皮料來販售給我們這些工匠(叩謝),如果台灣買不到,多花點錢自己從國外購買也可以,有時如果剛好沒有客人喜歡的皮料,或許也只是代表客人的品味跟工匠選擇素材的品味不同罷了,畢竟也沒有哪個工作室或大品牌能夠提供所有種類的皮革。總之,希望消大家也能看見台灣職人們的用心,我們所使用的材料等級也是與其他國家一流的職人工作室相同。

-



開料

秉持著全部雙面對貼的精神,且每個版的製作過程都至少經過兩次精裁,所以切下的版其實都比紙型要大很多,光這個皮夾的內層大約就使用了一張皮革40%的面積,剩下的我要帶回台灣。

-

原始厚度約3mm

削薄至0.5mm備用


削薄

厚度控制對於製作皮件絕對是個無敵重要到不行的事,不同的皮革厚度都會直接影響或是「限制」工匠的製作方法,以及最後成品的樣貌,在台灣,我自己的作法是,無論買到的皮革原始厚度是多少,都會直接將整張(或是大面積分裁)送去削皮廠削薄至指定厚度,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在已經削薄的皮上開料,直接就能開始製作,這種厚度管理的做法比較適合作品類型集中的工作型態,例如我幾乎都做皮夾類、皮革小物,所以90%都需要使用薄的皮革,我認識的工作室大部分也都是這麼做的。

反之,若工作室作品類型廣泛,有時候需要厚的皮做包包,有時候要薄的皮做小物,這樣每次都需要依不同的需求將皮革削薄,好處是皮革厚度的應用比較靈活,也比較不受限,缺點就是每次削皮的成本(加工費、風險、運費、時間)、麻煩程度都會比前者做法大幅增加。

(皮革薄厚單純是因應製作需求,與品質、價格無關)

-

從照片看得出來,在GO-san工作室的做法是後者,也就是Case by case的方式處理皮革厚度,我直接在原始厚度約3mm的皮革上開料,接著再分別進行削薄。

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用大型削皮機削,但是這裡寄送削皮大約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往返,這樣緊接著要製作的皮夾內層就趕不上了,所以我們只送削了這個皮夾最外層的藍色(下周才會製作到外層,所以時間上還來得及),以及這張綠松石色剩餘另一半的皮料(要帶回台灣的,削掉一半厚度相當減去幾公斤重量啊)。

看到這裡覺得我們在台灣很幸運,我以前工作室在桃園時,大大小小的皮捲起來直接騎車載去削皮廠削,從出門到回來不用半小時就搞定,現在工作室在台北,只能用寄送的方式,就算最慢也沒超過三四天,非常值得感恩!


那這麼厚又這麼多的皮夾內層不送削要怎麼削?
就用桌上型削皮機削!也就是這台NIPPY小猛獸。

桌上型削皮機是窄幅削薄的大力幫手,但像這種稍寬幅的全面積削薄,用桌上型機操作起來不容易,因為植鞣革偏硬不好削,皮面敏感容易有壓腳痕跡,而且這麼薄還有削破的風險(就像削破鈔票一樣),要仔細校調、反覆測試,還要分多次削到需要的厚度,變數很多,當然整體來說不如大型削皮機削得理想,但搭配好的操作技術再加上些微手削修整,最後的效果也很平整,而輕微的壓腳痕跡可以藏於夾層內,既不影響製作也不影響外觀。

謝謝 GO-san 幫我紀錄 http://gobag.jugem.jp/?eid=4674

-


Tea Time

每天下午三點,GO工作室的助理 Mariko-san 都會幫我們準備下午茶,每天都可以品嘗到來自日本、世界各地學員的伴手禮、點心,這是一個很不錯的交流時間,他們會跟我介紹每天的點心來自哪裡,是如何製作的等等,食物真的是一種共通語言,除此之外有一些比較生活日常的話題也都是在這時候互相分享。

GO-san說下午茶是日本企業的文化(我心想現在還有下午茶時間的公司應該很少吧XD),我說在台灣我沒有Tea Time,GO-san想了想說:「hmm.....Very important ne!」

-


語言問題

這裡特別補充這項,大家都一定會問我「你們用什麼方式溝通啊?」,我都一律回答:「不怎麼樣的英文。」我跟一些背包客朋友討論過,有時候能溝通的關鍵就在於雙方的英文都不是很好!

這看似歪理但其實很有道理,因為如果有一方英文很好甚至是Native speaker,他會使用很多他覺得簡單但其實對方可能不懂的的詞彙、片語、文法、句型來表達他的意思,而且通常講很快,那英文不好的人其實幾乎會聽不懂+怕.jpg,而如果雙方英文都不是很好,唯一可以溝通的方式又是英文,那雙方都會想辦法使用最簡單的詞彙、句型來表達彼此的意思,基本上只要詞彙正確,大致上就能溝通了!

如果要說語言造成的限制,是可能會存在於一些更深入且抽象的話題裡,但日常生活或是課程裡有關工藝技術的溝通,依我曾經教過海外學員,以及去馬來西亞教學的經驗,是完全沒問題,尤其手工是很實際的,大多時候用畫圖都比說的還要清楚(畫圖還不懂就無解了)。

我其實有短暫上過日語班,大概僅止於五十音與招呼用語,幾乎是不能溝通的程度,但有時候日本人知道你也懂一點點點日語,他們會很開心,這也能增進一些親切感(我自己覺得啦)。

Regular Student

GO-san的工作室除了接受像我這樣少數的「海外學員」,平常週間、週末也有在進行常態的小班教學,大部分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手作愛好者,而禮拜三這天剛好是工作室教學日,所以這天下午除了我還有其他學員來上課,工作室很熱鬧,有趣的是,其中還有兩位同學認出我,還去問助理 Mariko-san我是Steven嗎XD,因為他們都有follow我IG,被認出來很害羞,但很開心!



助理Mariko-san就是那位拿相機的姊姊

這天下課後,GO-san邀請我與同學們一起晚餐,一起認識大家,在燒烤居酒屋大家都喝啤酒,但只有我不喝酒所以點了烏龍茶,至少我還知道要把吸管拿起來不然看起來很廢(大笑)。

同學們問我怎麼會來這裡,我說從我開始做皮件就是GO-san的粉絲,覺得他真的很厲害,而且GO-san在網路上非常有名,他作品的照片都被轉貼到很多地方分享,同學笑說:「是喔!.我們都不知道,他自己應該也不知道~」然後我們又討論了一番為什麼GO-san不用手機XD

-

GO-san與我分享,他年輕時沒有老師教他,什麼都自己想辦法,也會出錯、覺得很困難,行不通的時候也會一直想:「WHY ??!!」然後再想其他方法繼續做,但當他找到方法的時候他會記錄下來,當然也就學會了。

他接著說:「有人直接教你、告訴你方法是容易的,但是自己親手做過,會做錯、失敗才會知道那個"WHY",這是比較困難的,也是很重要的!」

這段話應該畫重點加星號再畫一隻無敵鐵金剛在旁邊。
如果能夠用這種精神專注一件事二三十年,要不厲害也難!

-

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從小到大都聽過無數次,但多數人都不喜歡失敗,只想要成功,甚至害怕做錯,逐漸變成不做不錯,但其實這才是最錯的事。

我期許自己多年後再看到這段話,也能感到自己有所長進。

-



這天晚上很愉快,結束用餐已經十一點多了,謝謝GO-san還陪我走一小段路回旅館。

-

賞櫻名所目黑川,就在教室附近,上課前來走走,這時沒有櫻花仍然很美很舒服


中目黑名店Traveler's factory

 -

北鐮倉 円覺寺,週末不上課,到近郊走走


我就喜歡這種幽靜路線的老人景點。

-

下集待續......